蘇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杜國玲
認識
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并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強調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努力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程度。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黨中央站在更高層面上,對文明建設體系的深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對于蘇州來說,要建設全面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現代化,創造造福于全體人民的更高級的文明福祉,就必須在發展的道路上擺脫環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脹、耕地減少等工業化帶來的嚴重后果。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在蘇州新一輪發展中,要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現代生態文明觀,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在蘇州新一輪發展中,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各方利益,保障和有序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維護和充分尊重后代人的發展權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努力創造一種與自然相和諧的文明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蘇州要再創新的輝煌,必須真正轉變發展方式,以建設最佳宜居城市為導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更加注重效益和質量,而非一味追求規模;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確??沙掷m發展,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和服務,更多惠及于民,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決策
建設“三區三城”戰略目標科學務實
蘇州市委十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作出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三區三城”的戰略部署,十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進一步明確要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更大突破,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促進當前發展和保障未來發展統一起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在新一輪發展中,蘇州將在更寬領域、更高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把培育發展創新型經濟擺上重要戰略位置。高起點突出轉型升級,大力度推進創新發展,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突破,著力把蘇州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樣板區、開放創新的先行區、城鄉一體的示范區,成為以現代經濟為特征的高端產業城市、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蘇州下一步將超常規發展新產業、著力構筑現代產業體系新優勢;高標準建設新城市,著力構筑城鄉一體化新優勢;大力度集聚新人才,著力構筑創新發展新優勢。
建設“三區三城”是市委在科學分析蘇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矛盾基礎上,對新形勢下蘇州發展目標的準確定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蘇州實際,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蘇州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行動綱領。
4月12日,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再次批示,要進一步加大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盡快制定蘇州生態文明市規劃,在江蘇率先創建生態市,并向生態文明市努力。
作為
“綠色決定”激發生態建設自覺行動
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進行的一次新選擇。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各個方面,需要在協調和規范基礎上有序推進。各級人大代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要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充分運用地方人大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和人事任免權,全方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蘇州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題,突出環境保護這個重點,制定了禁止開山采石、危險廢物污染防治、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城市排水管理、河道管理、城市節約用水等條例,為促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供了法律依據,促進了蘇州市生態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我市人大常委會同時注重運用人大職權,促進和支持政府建設生態文明工作。注重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積極鼓勵公眾進行生態環境問題舉報,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接受輿論監督。市人大常委會連續多年開展對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條例、禁止開山采石條例和河道管理條例的執法檢查,針對實際問題提出對策意見,切實保證法規實施,取得顯著成效。
今年初召開的蘇州市十四屆人大第三次會議全票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蘇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這是蘇州當前和今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蘇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將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從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城市、“長三角”地區經濟大市的城市性質總定位著眼,以把蘇州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宜居城市為目標,把保護古城與促進當前發展、保障未來發展統一起來。
蘇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將堅持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協調推進;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造福城鄉人民;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建立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利益機制和分類區別的考評機制;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堅持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兩院”協同、企業自律、全民參與,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等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蘇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將著力加強自然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整體功能;著力保護蘇州原生態江南水鄉特色生態系統,促進生態環境的自然恢復;著力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生態補償;著力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和考核體系,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任期目標責任制、責任追究制;著力加強宣傳教育,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生態文明。
文明是一種意識的自醒。建設生態文明,是在意識自醒基礎上行動的自覺,是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乃至子孫后代賴以延續和生存的環境而共同的行動和努力。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國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的自主行動目標,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國人對如何走“低碳”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月,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被定位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可以說,共同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全世界的普遍共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資源、是財富、也是競爭力。沒有對生態環境的尊重,我們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沒有對生態環境的尊重,我們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
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的重要問題,也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宏偉事業。可以說,這副重擔已經歷史地落在了我們的肩上,對此我們責無旁貸,應當下最大的決心,以歷史的擔當精神,用最硬的措施保護生態環境,有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已經到了必須真正行動起來的時候了!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譜寫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新篇章!
(qibin編輯)